公告:

佛山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向纵深发展

作者:leadcom / 时间:5年前 (2019/09/12) / 分类:短期培训 / 阅读:1043 / 评论:0

  黄象垣曾经是佛山蒙娜丽莎陶瓷厂的一位普通工人,刚打工时每月收入不到1000元。2008年“双转移”战略开始实施,他第一批报名参加佛山市高级技工学校开设的“双转移”培训班,学习电工技术。通过三个月的学习,他拿到了维修电工初级工证书,月薪提高到了1600元。

  尝到了甜头的黄象垣更加深切地体会到“知识和技能改变命运”的道理。2009年,为了更好地适应产业升级,佛山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也向更高层次提升,佛山高级技工学校举办了各工种的中、高级工班,黄象垣进入了“电工中、高级工班”学习,通过系统培训,他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有了质的飞跃,得到企业的重用,被升为车间主任。

  其实,黄象垣的经历就是佛山千万个受惠于“双转移”政策农民工的缩影。佛山市人社局局长刘珊表示,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佛山注重将劳动力培训与产业转移升级有机结合,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向更高层次和纵深发展,取得了不俗成绩。

  2008年至2010年,佛山市转移本地劳动力就业8.75万人,接收本省东西北地区农村劳动力就业16.48万人,培训本省农村劳动力就业7.25万人,超额完成了工作任务,为佛山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力资源支持。在2009年广东省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目标责任考核评价中,佛山取得了全省第二的好成绩。今年,佛山市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要以“惠民生”为主要路径实现“富民”,争当“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排头兵,力争“双转移”工作再上新台阶。

  让农民工技能提升与产业升级同步

  佛山高明区的农民工刘千里与黄象垣一样,在参加培训前只是工厂里的一名普工,月薪为1000元左右,在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位于佛山市高明区)经过三个月的技能培训,取得了初级技工证后成为一名技工,后来他又参加了企业的技能提升培训,目前已是公司的机电维修组组长,月收入平均达到2500元。该公司总经理张炜告诉记者,公司设立了专门的培训机构,普通农民工进入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情况参加培训。只要你愿意学习,你就会有上升的通道。

  张炜说,企业通过自办培训学校,一方面有效解决了企业转型升级后员工短缺问题,另一方面也让农民工通过技能培训得到更大的发展。据了解,2008年以来该公司已接收安置农村劳动力12000多人,占公司员工总数的近50%,培训农民工4280人,培训后99%以上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员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之后,在企业获得相应的待遇,所以企业员工流失率较校”张炜说。

  如今像溢达公司这样在企业内部建立培训制度,在佛山已经非常普遍。佛山市委、市政府认为对劳动力技能培训不能进行简单的培训,而是要通过在企业建立培训制度让农民工与企业充分对接,更好地适应产业的升级。

  佛山市常务副市长周天明说,佛山是制造业大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技能人才需求的质与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双转移”战略实施后,佛山市更加注重将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与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根据推进建立“3+9”现代产业体系及“两转型一再造”工作对技能人才的需要,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在市政府相关政策的指引下,广东肯富来泵业集团(位于佛山市禅城区)也加大了对进企业的农民工的技能培训,设立从高级工到高级技师多层次的职级补贴,标准从150元-700元不等。为提高培训积极性,还专门设立技能提升补贴,员工参加其机电培训中心的提升培训并通过考核,即给予50%-100%的培训费用补贴。集团培训中心本着为企业转型升级服务的理念,定点为4家企业开展订单式培训和技能人才提升培训,近两年来为企业培养电器、机械维修、焊接、数控等方面的技能人才6800多人,有效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实现粗放式就业向素质就业转变

  社区培训也是佛山农村劳动力培训的一大特色。在顺德区北滘镇,记者欣喜地看到,通过组织当地大中型企业在社区专门开设生产线、建立职业技能实训基地,以及在社区评寻就业之星”和“技术能手”活动、表彰促进就业先进企业、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等,多方式、多途径倡导积极参加技能培训、主动求职、努力创业的良好社会风尚,有效解决本地失业和新成长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让他们实现了素质就业。

  北滘镇还按照“宜灵则灵”的原则,利用闲置场所,投入23万元建成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的杂工劳务市场,为培训后的农村劳动力灵活就业搭建平台,每天超过150人通过该平台实现灵活就业。勒流街道按照“宜农则农”原则,大力推广农民就业新模式,对本地农民进行种养植业的科技培训,让他们成为现代农业专业户。

  佛山市还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政策环境,建立四级就业平台,推进社区灵活就业,为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提供便利条件。一方面,注重产业园区发展与招用安置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相结合,鼓励用人单位招用当地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全征地农民;另一方面,根据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意向和技能特点,多方向多层次开拓就业渠道,实现农村劳动力灵活就业。全市建立起市、区、镇(街道)、村(居)四级就业服务工作平台,275个社区100%设立了劳动服务站,169个社区达到充分就业社区的标准。顺德林头社区、禅城永安社区、南海罗湖社区被评为省充分就业星级社区。顺德林头社区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部评为首批100个国家级充分就业示范社区之一,成为全省3个获得这一殊荣的社区之一。

  佛山市还通过社区举办创业培训班支持有能力的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灵活就业。通过政府引导、多方投资的办法,充分利用城乡各类园区、闲置土地或厂房、专业化市场等适合中小企业聚集创业的场所,创建创业孵化基地。在税费优惠、小额担保贷款、创业资助、社会保险补贴、创业培训、项目开发、跟踪服务等方面按政策规定给予支持。目前佛山市已建成7个较大规模的创业孵化基地,进驻企业507家,带动就业3105人,为有创业意向的农村劳动力及其他劳动者搭建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创业平台。

  随着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普惠制度的深入实施,佛山已逐步实现农村劳动力“洗脚上田”粗放式就业,向素质就业、稳定就业的转变。

  构建培训网络大规模培养现代产业工人

  在实施“双转移”过程中,佛山市还构建起“立体式(全覆盖)”的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网络,极大地提升培训水平,为该市产业升级培养出了一大批现代化产业工人。

  佛山市人社局局长刘珊说,在培训网络中,技工院校发挥了技能培训主阵地、引导示范作用。据介绍,佛山结合“八大支柱产业”的战略定位,充分利用技工院校有方向、有规划地为机械制造业、电子制造业等佛山的支柱产业培养转移农村新生劳动力。

  佛山市高级技校充分利用该校的先进设备和师资优势,在南海光源基地联合设立新兴产业培训基地,开办了十多期新兴产业培训班,不仅提高了当地劳动力的素质,而且解决了新兴产业的用工需求。

  佛山市高级技工学校多年来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与数十家企业和行业协会建立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校企合作关系。2010年5月,学校与国内机床行业的领军企业沈阳机床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共建国内首创的“先进制造技术示范实训基地”。省委书记汪洋对该校与沈阳机床集团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给予充分肯定,指出:“通过校企合作进一步扩大市场,帮助企业培养市场需要的技术工人,学生一出校门,直接能够使用,这种办学模式好。”

  第四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总决赛是历届大赛中技术含量最高、参赛人数最多的一次大赛,设置数控车工、数控铣工和加工中心操作工(含四轴、五轴)三个竞赛职业,共有来自全国各个省和地区31支代表队共计726名选手参加全国决赛。佛山市经层层严格选拔,派出16名选手随广东代表团参加大赛,有13名选手进入全国前五名,取得2个冠军(全国共18个冠军)、4个亚军、2个季军的优异成绩。其中,佛山市高级技工学校王思明获数控车工职工组冠军,同时获颁“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游昌斌获数控车工学生组冠军号。

  尤其引人注意的是,本届大赛的全国冠军选手游昌斌同学是一名来自佛山市高级技工学校的“双转移”学生。得益于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双转移”政策,游昌斌初中毕业后来到佛山市高级技工学校读书,在学校领导和老师的关怀和指导下,游昌斌从一名对数控技术一无所知的小伙子,逐步成长为一名掌握精湛数控技术的技能精英。

  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向纵深发展

  2008年实施“双转移”战略之际,佛山产业面临转型升级,技工短缺困扰着不少企业,劳动力短期的培训也满足不了企业的需求。因此佛山市政府决定在对本地劳动力短期培训的同时,对“双转移”对口扶持地区农民进行针对性培训,转移至本地企业就业,促进当地产业发展,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向纵深发展。

  为了培养佛山产业升级所需要的技能人才,佛山市高级技校选拔刚从初中毕业的山区学生免费进入技校学习二至三年的技术,由佛山市财政补贴学费。去年第一批500多名“双转移”学生技校毕业后,大多走上了佛山知名企业的技术岗位,缓解了企业技能人才不足的压力。

  佛山市高级技校校长王震洲说,这些学生如果只是进行3个月的短期培训,进入工厂只能做普工,就业不稳定,将来有可能回流农村,他们仍然是素质偏低的富余劳动力。但是上了技校就不一样了,两至三年的学历教育完全能把他们培养成珠三角新一代的产业工人。他告诉记者,由于第一批“双转移生”受到企业欢迎,该校又连续两年在对口扶贫地区招收了1000多名“双转移生”,目前该校一共培养了1680名“双转移生”。这批学生中不乏品学兼优者,在今年全省举行的技能竞赛中,有两个“双转移”学生获奖。

  佛山市还积极推进农民工积分制入户,充分肯定为佛山发展作出贡献的农民工,重点吸纳佛山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技能型农民工。该市积分指标的设计突出体现这一宗旨,积分指标包含技能提升、竞赛获奖和发明创造等,着力吸引建设智慧佛山、推进产业升级转型所需要的人才。刘珊局长说,佛山要打造“四化融合,智慧佛山”进行产业升级,发展“3+9”特色产业基地,就离不开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从外地新引进是一方面,但最行之有效的办法是鼓励现有的劳动力进行技能提升,这很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突出提升技能和参加技能竞赛获奖积分指标的分值能够鼓励技能型劳动力自觉提升技能,为现代制造业发展作贡献。

  根据积分制入户工作的需要,佛山市以行政审批电子网络一体化平台为依托,开发全市统一积分入户管理系统,通过“数据共享”、“并联审核”的方式增强各部门的协作能力,并引入“时效监管”督促各部门按职能开展农民工积分制入户工作,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方便农民工办事。

  佛山是全省农民工积分制入户指标最多的市之一,2010年全市已办理农民工入户人数10670人,超额完成工作任务。其中,禅城区入户1300人,完成指标的100%;南海区入户3762人,完成指标的102%;顺德区入户4603人,完成指标的100%;高明区入户403人,完成指标的101%;三水区入户602人,完成指标的100%。

  真刀真枪真成效佛山经验值得推广

  专家组在对“佛山模式”进行了深入调研后,给予充分肯定的评价。

  华南师范大学人力资源研究所所长谌新民教授说,当前,广东经济正面临深刻转型,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阶段,人力资源建设也正处于关键时期,如果农村劳动力得不到有效的培训转移,产业结构的升级将受到严重制约,何况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滞后了,农民增收就比较缓慢,城乡差距就会不断扩大。通过实施“双转移”,佛山初步形成了农村劳动力技能有效提升、人力资源区域配置明显优化、企业用工本土化明显提高、广大农民普遍受惠的新局面。

  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明忠在实地考察后说,贴近产业、贴近企业、贴近前沿正是佛山推进农村劳动培训转移就业的显著特点。他表示,佛山发展需要大量高技能人才的支撑,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与就地就近就业紧密结合,把产业升级和企业培训相结合等经验非常值得全省推广。

  省机械高级技工学校校长陈俊鸿则认为,佛山较好地看到了企业发展自身规律和劳动力转移规律,尤其是企业办校,以及对技校培养“双转移”学生做得好,起到了培训一个、稳定一批、富裕一方的效果,佛山的做法和经验在全省有示范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