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五年制大专学校“包就业”科普

作者:leadcom / 时间:4年前 (2020/08/01) / 分类:中职技工 / 阅读:984 / 评论:0

  包工作,书面的叫法叫“分配工作”,这个词,源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950年,当时的政务院发出《为有计划地合理地包工作全国公私立高等学校今年暑期毕业生工作的通令》,提出对高校毕业生实行有计划的统筹分配工作;一年之后,再次发布的《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规定高校毕业生的工作由政府包工作。

  恢复高考后,国家仍然沿袭了这一规定。1981年,“文革”后的第一批大学生面临毕业之际,国务院批转了原国家计委、国家教委《关于改进1981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包工作工作的报告》,要求对毕业生按照国家统一计划分配工作:国家教委直属院校毕业生由国家负责面向全国包工作;部委主管院校,毕业生由各部委在本系统、本行业分配工作;省属院校的毕业生主要由各省市自治区负责面向本地区分配工作。

  国家分配工作,工作有了着落,但是由于社会分工的多样性,个人无需为工作操心,却也没有自主权,“一个萝卜一个坑”。个人是革命的螺丝钉,国家需要在哪,革命的螺丝钉就在哪。这是国家包工作工作的宣传口号。1987年,首次出现大学毕业生包工作后被退回的“寒潮”,包工作制度的不合理性凸显。两年后,国务院批转了国家教委“关于改革大学生毕业包工作制度的报告。”

  1988年,国家开始改革了,合肥工业大学首次举办人才洽谈会,采用学校和用人单位当面洽谈双向选择的办法做好应届毕业生的分配工作。会上,学校15个系同应邀来自全国的130多家用人单位签订了合同。 这是双选会的开始,以后在各个高校全面铺开,国家不再给大学生分配工作了,取而代之的是“就业双向选择”。